Skip to main content

0、引言

0.1 背景

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必须实现环境、社会和 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通过平衡这“三大支柱”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因污染、资源的低效使用、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责任的期望值已发生了变化。

因此,各组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以期为“环境支 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0.2 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旨在为各组织提供框架,以保护环境,响应变化的环境状况,同时与社会经济需求保持平衡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环境管理的系统方法可向最高管理者提供信息,通过下列途径以获得长期成功,并为促 进可持续发展创建可选方案:

  • 预防或减轻有害环境影响以保护环境;
  • 减轻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有害影响;
  • 帮助组织履行合规义务;
  • 提升环境绩效;
  • 采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交付、消费和处 置等的方式,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
  • 实施环境友好的、且可巩固组织市场地位的可选方案,以获得财务和运营收益;
  • 与有关的相关方沟通环境信息。

本标准不拟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法规要求。

0.3 成功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承诺

组织可利 用机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意义的机遇,预防或减轻有害的环境影响,增强有益的 环境影响。通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与其他业务 的优先项相协调,并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就能够有效地应对 其风险和机遇。

成功实施本标准可使相关方确信组织已建立了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结果。

本标准的应用可因组织所处环 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两个组织可能从事类似的活动,但是可能拥有不同的合规义务、环境 方针承诺,使用不同的环境技术,并有不同的环境绩效目标,然而它们均可能满足本标准的 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将取决于组织所处的环境、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其 合规义务,以及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包括其环境因素和相关的环境影响。

0.4 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模式

构成环境管理体系的方法是基于策划、实施、检查与改进(PDCA)的概念。PDCA 模 式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用以实现持续改进。该模式可应用于环境管理体系及 其每个单独的要素。

该模式可简述如下:

  • 策划:建立所需的环境目标和过程,以实现与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结果。
  • 实施:实施所策划的过程。
  • 检查:根据环境方针,包括其承诺、环境目标和运行准则,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并报告结果。
  • 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 图 1 展示了本标准采用的结构如何融入 PDCA 模式,它能够帮助新的和现有的使用者理 解系统方法的重要性。

0.5 本标准内容

本标准符合 ISO 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一个高层结构,相同的核心正文, 以及具有核心定义的通用术语,目的是方便使用者实施多个 ISO 管理体系标准。

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例如:质量、职业健康安全,能源或财务管理。

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运用共同的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想,将其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 体系的要求进行整合。

本标准包括了评价符合性所需的要求。任何有愿望的组织均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证实与本 标准的符合:

  •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或
  •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例如:顾客),对其符合性进行确认;或
  • 寻求组织的外部机构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或
  •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注册。

附录 A 提供了解释性信息以防止对本标准要求的错误理解。附录 B 显示了本标准现行 版本与以往版本之间完整的技术对照。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指南包含在 GB/T24004 中。

本标准使用以下词语:

  • “shall(应)”表示要求;
  • “should(应当)”表示建议;
  • “may(可以)”表示允许;
  • “can(可能、能够)”表示可能性或能力。

标记“注”的信息旨在帮助理解或使用本文件。第 3 章使用的“注”提供了关于补充术 语信息的附加信息,可能包括使用术语的相关规定。

第 3 章中的术语和定义按照概念顺序进行编排,本文件最后还给出了按字母顺序的索引。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通常会因为不同的特定情况而有不同的受益,但 是综合来看,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可给组织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收益。

  1. 有助于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为实现节约能源和原 材料,在建立体系时,通过对主要耗能设施运行合理性分析,找出问题,制订措施加以解 决;其次是通过改革工艺技术或发行设备来实现节能降耗。

  2. 有助于冲破绿色壁垒。在席卷全球的环境保护浪潮中,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往往 涉及到贸易领域,使得国际贸易也受到环境保护浪潮的猛烈冲击。因此,由环境问题引起 的国际贸易摩擦也接踵而来。14001 系列标准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满足了各方面(包括发展中国家、中小型 企业)的需要,并为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和促进体系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对环境 保护和环境的内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企业在生产活动和服务中对环境保护的 责任感,对企业本身和与相关方的各项活动中所存在的和潜在的环境因素有了充分的认 识,这也有利于提高体系的成效。

  4. 其他作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还有以下作用:

  • 1) 有助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预防。
  • 2) 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事故风险污染带来的后果。
  • 3) 保证企业行为符合法律、法律要求,避免环境刑事、民事责任等。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一定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或者是排放的有害物质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 极限(环境容量)时,直接或间接引起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及 生态环境等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的类型可根据污染物的来源、特性、结构形态和调查研究目的的不同有不同 的分类方式,环境污染有如下分类:

  • 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自然污染包括生物污染(鼠、 蚊、蝇、霉素及病原体等)和非生物污染(火山、地震、泥石流等);人为污染包括为生 产污染(工业、农业、交通和科研等)和生活污染(住宅、学校、医院和商业等);在人 为污染中,又可根据污染源产生污染的特性不同,将污染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 污染和交通污染四大类。
  • 按环境要素的影响分,环境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及生物污 染。
  • 按污染源的形态特征分,环境污染可分为点源、线源(移动源和固定源) 和面 源。
  • 按照污染涉及的范围可分为局部污染、区域污染和全球性污染等。

环境污染的产生,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者共 同作用的结果。通常的环境污染更多地指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的总体或部分要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两大部分,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描述。
  • 定量描述可用各种 质量参数值、指标、质量指数和质量模型来衡量,如大气指数法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典型 的有格林大气污染指数、美国污染物标准指数等)、水质指数法评价水环境质量(典型的 有豪顿水质指数、罗斯水质指数及黄浦江污染指数等);也可用生物指标和生物指数法来 衡量环境质量。
  • 用于定性描述的是各种反映环境质量程度的形容词、名词、短语,如: 好、差、符合标准、不符合标准等。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现在已有专业做环境影响 评价的单位,对环境质量的优劣作出较准确衡量。

环境质量标准是各国政府对环境要素中各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允许含 量所做的强制性规定。环境质量标准有多种分类法,大多以环境要素来划分,如大气环境 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还有从功能来划分的,如居住环境质 量标准和工作环境质量标准及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等,实际使用中,不同类型的提法常常 是混合使用的。

另外,在我国环境标准根据管理层次可以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个层次, 或称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由国家规定的,它是 统一衡量全国各地环境质量所达到水平的准绳,是各地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
  •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结合地方的环境特点制定的,补充国家环境质量 标准中不包含的主要污染物的项目及其容许浓度,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严于国家质量环境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