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运行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控制并保持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以及实施对应 6.1 和 6.2
所识别的措施所需的过程,通过:
- 建立过程的运行准则,
- 然后按照运行准则实施过程控制。
注:控制可包括工程控制和程序控制。控制可按层级(例如消除、替代、管理)实施,
并可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
组织应对计划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性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
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任何有害影响。
组织应确保对外包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
应在环境管理体系内规定对这些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类型与程度。
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组织应:
- (1)适当时,制订控制措施,确保在产品或服务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
并提出环境要求。
- (2)适当时,确定产品和服务采购的环境要求。
- (3)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沟通组织的相关环境要求;
- (4)考虑提供与其产品和服务的运输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相关的潜在重大环
境影响的信息的需求。
组织应保持必要程度的文件化信息,以确信过程已按策划得到实施。
(一)建立运行过程
组织要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 6.1,6.2 策划的措施,需要运行过程来实施。
组织 应确定所需过程,建立、实施、控制并保持这些过程,以确保体系要求的达成及策划措施的 实现。
确定运行过程应考虑:管理重要环境因素的措施,履行合规义务的措施,管理 6.1.1 识别的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实现环境目标的措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确定运行过程时.组织应当考虑其全部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辅助流程,包括:
- 采购、签订合同、营销和广告、研究和开发、生产制造、销售等业务流程;
- 生产、维护、实验分析、产品贮存、原材料处理和存贮等日常运营;
- 能源供应、供水系统、循环系统、废物和废水管理等公用设施的运行;
- 产品和服务的交付、运输及报废处置等外部过程。 运行过程可能涉及资源、能源节约、噪声排放控制、污水排放控制、有毒有害气体排 放、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垃圾处置、危险废弃物处置、粉尘处置等。
建立运行控制的通用的方法包括:
- a)确定过程:
- b)确定控制方法;
- c)确定可接受的运行准则;
- d)需要时.建立程序,规定如何对运行进行策划、实施和控制;
- e)需要时,可将程序以说明书、符号、表格、录像、照片等形式形成文件。
除了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其他控制机制外,运行控制还可包括对测量和评价的规定, 以及确定是否符合运行准则的规定。运行控制可能是组织策划的措施(6.1.4)的重要组 成部分。
组织不需要对所有与正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活动都制定形成文件的程序。当某些 运行活动即使没有制定出形成文件的程序,也能够按要求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时,就不需 要针对这些活动制定形成文件的程序。但如果没有形成文件的程序,该运行活动可能会 出现偏离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那么就需要针对这些运行活动制定形成文件的 程序。
(二)运行控制方法
- 运行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取决于运行的性质、风险和机遇、重要环境因素及合规义务。
组织可灵活选择确保过程有效和实现预期结果所需的运行控制方法,既可以是单一 的.也可以是组合的。具体控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运行人员的技能和经验、 运行的复杂性和环境重要性。
- 运行控制的方法可能包括:
- a)设计一个或多个防止错误并确保一致性结果的过程;
- b)运用技术来控制一个或多个过程并预防负面结果(即工程控制);
- c)启用能胜任的人员,确保获得预期结果;
- d)按规定的方式实施一个或多个过程;
- e)监视或测量一个或多个过程,以检查结果;
- f)确定所需使用的文件化信息及其数量。
- 控制可以按层级实施如按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管理的层级顺序实施。例 如,某企业要控制用于供应洗浴热水的燃煤锅炉污染,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 a)消除:利用生产线余热回收供应洗浴热水,拆除锅炉;
- b)替代:改用燃气锅炉替代燃煤锅炉,减少污染物排放;
- c)工程控制措施:安装省煤器,更新除尘装置,加强管道保温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 d)管理:制定锅炉运行规程,进行人员培训,实施在线监测等,以提高运行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对变更的控制
变更包括计划内的变更和非预期的变更。组织在策划计划内的变更时,应对变更的影响和后果进行识别和评估,组织应针对变更 及其影响策划并实施运行控制,对有害影响可根据其后果确定并采取措施,以降低其影响。
非预期变更是期望之外的、计划外的,可能带来严重的影响,组织应对非预期性变更 的后果予以评审,并针对其后果确定并采取措施,以降低任何有害影响。
例如:某企业计划对其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维修,因此与邻厂约定,在维修期间,委托该 厂处理污水。维修开始后,企业按策划的要求接通了通往邻厂的污水管道,定时查看污水 输送情况,定时进行污水量和水质监测,实施了对计划变更的运行控制。 但几天后,邻厂污水处理设施损坏,无法再接受企业污水,对此非预期变更,企业进行 了评审,考虑了可替代的污水处理设施、未处理污水外排的后果、事故池的容量等,做出了 停产的决定。
(四)对外部供方的运行控制
组织应当考虑供方对其管理环境因素、实现目标和指标、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 其他合规义务的能力的影响、组织针对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已确定的、与重要环境 因素有关的活动建立所需的运行控制,组织的某些重大环境影响可能发生在产品或服务 的运输、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或最终处置阶段。组织应与相关方(例如:采购、顾客、外部供方) 就组织与环境相关的需求和期望进行沟通。通过提供信息.组织可能预防 或减轻这业生命周期阶段的有害环境影响。
当一个过程被外包或当产品和服务由外部供方提供时,组织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 的能力可能发生变化.即由直接控制变为有限控制甚至无法控制。如在某些情况下,发生 在组织,现场的外包过程可能直接受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组织影响外包过程或外部供方 的能力可能是有限的。
组织在确定对外包过程或对产品和服务的供方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所需的控制 程度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 外部供方满足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能力;
- 组织确定控制和评价控制充分性的技术能力;
- 产品和服务对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潜在影响;
- 组织与供方对过程控制进行共享的程度;
- 组织通过采用其一般的采购过程实现所需的控制的能力;
- 可获得的改进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外包过程具备如下特点:
- 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之内;
- 对于组织的运行是必需的;
- 对实现组织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是必须的;
- 组织保有符合要求的责任;
- 相关方认为该过程是由与外部供方有关系的组织实施的。
因此,组织应关注对外包过程负有的责任,并应对外包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工影响,以 满足其责任要求。
(五)基于生命周期观点考虑运行过程控制
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阶段(见图 2-3)包括: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
(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即一个产品从摇篮到坟墓,都会产生
环境影响。
基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组织应考虑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各阶段 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提出环境要求及控制措施。
以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阶段为例,分为原料获取、建材生产、施工过程、使用过程、 拆除过程、废弃处置和运输过程。
应对上述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主要环境因素识别并评价其环境影响。建筑产品的主要影 响可分为 11 个方面,即全球交暖、臭氧耗竭,化石燃料消耗、矿产资源消耗、酸化、光化学烟 雾、水体富营养化、淡水资源消耗、木材资源消耗、烟尘、粉尘和固体废弃物(见表 2-4)。
还可对各部件产品分别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例如,对塑钢外窗和木外窗的原料获取、
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运输过程和废弃物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因木外
窗消耗森林资源、重量大、运输过程较长,因此在光化学烟雾、酸化和全球变暖三个方面影
响显著。而塑钢外窗原材料数量少、重量轻、运输周转量小,环境影响小于木外窗。
因此,在建筑产品设计时应考虑以上环境影响,选用塑钢门窗,并对采购地、生产商、
运输方、施工方等提出相应环境要求。
(六)保障运行过程的受控和有效
组织可考虑通过程序提高运行控制的一致性。在对承担控制职能的人员进行培训 时,应当包括运行控制的内容,以确保运行控制按计划实施。
运行控制一经建立,组织就应当对这些控制的持续应用及其有效性进行监控,并在需 要时策划和采取纠正措施。
运行控制按计划实施的证据应予以保留。
8.2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对 6.1.1 中识别的潜在紧急情况进行应急准备并做出响应所需的过程。
组织应:
- a)通过策划的措施做好响应紧急情况的准备,以预防或减轻它所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
- b)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出响应;
- c)根据紧急情况和潜在环境影响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措施以预防或减轻紧急情况带来的后果;
- d)可行时,定期试验所策划的响应揩施;
- e)定期评审并修订过程和策划的响应措施,特别是发生紧急情况后或进行试验后;
- f)适当时,向有关的相关方,包括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与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的信息和
培训。
组织应保持必要程度的文件化信息,以确信过程能按策划得到实施。
(一)对潜在紧急情况做出准备和响应
对于 6.1.1 确定的紧急情况,组织有职责做出准备和响应。
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如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环保设施失灵等,多为突发 性情况、后果难以估计,与正常情况相比、它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往往更为集中、更为严重。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应急准各和响应的过程,并形成文件化信息,用来确 定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并针对所确定的潜在情况和事故、规定需 要采取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以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和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作出 晌应,以防止或减少随之产生的有害的环境影响。此要素是污染预防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应急准各和响应的策划
- 策划应急准各和响应过程时、组织应当考虑:
- (1)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
- (2)异常运行条件、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的潜在后果;
- (3)紧急情况和專故发生时采取的减轻和响应措施。
- 相应的控制揩施应考虑紧急情况和事故的环境影响:
- (1)向大气的意外排放;
- (2)向水体和土壤的意外排放;
- (3)意外泄漏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特殊影响。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组织应制定适合其自身情况的一个或多个应急准各和响应的文件化信息,应当考虑:
- (1)现场危险因素的类型,如存在易燃液体,贮罐、压缩气体等;
- (2)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类型和规模的预测,及其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因事故应急所 造成的环境影响;
- (3)周边设施(如工厂、道路、铁路等)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
- (4)预防事故的措施;
- (5)针对不同类型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减轻和响应揩施;
- (6)减轻环境损害的措施;
- (7)对实施应急响应程序人员的培训;
- (8)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过程,内外部联络计划;
- (9)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费;
- (10)疏散路线和集合地点;
- (11)关健人员和救援机构(如消防、泄漏清理等部门)名单,包括详细联络信息;
- (12)邻近单位相互支援的可能性;
- (13)事故发生后考虑制定和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需要;
- (14)定期试验应急响应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此条款重点应放在对环境影响的预防上,之后才是防止环境影响的扩 做,而不是简单的应急救护。预防及应急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为目的。
这类文件化信息应定期检验、评审和修订。一旦发生事故和紧急情况,应分析原因, 必要时对文件化信息进行评审和修订,以从根源上杜绝同类现象再次发生。
条件可行时,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设施及程序进行试验,以判断现有设施及程序,对 于预防和控制紧急情况发生的有效性,以便做出调整。
(四)保留相关文件信息
组织应保持必要的文件化信息,包括应急响应程序、相关管理制度、应急演练记录、 故抢险分析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