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支持
7.1 资源
组织应确定井提供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理解要点
(1)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几个方面,包括:重要环境因素、合规性义务,以 及应对威胁所带来的影响组织环境目标实现的风险和机会,它涉及组织经营全过程,体 现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之中,关系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涉及从原材料的采购或自 然资源的生成,一直到最终处置的各阶段。
以制造业为例,包括:市场研究、设计和开发、 采购、工艺准备、生产制造、检验和试验、销售和服务, 以及用后处置。
因此,组织的领导 应确保环境管理休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绂改进的各过程中摄供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 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包含特种技能和知识。
(2)基础设施是指环境管理休系运行所必需的资源,诸如,建筑物、设备、地下容器及 下水管道等设施。
实施建议
最高管理者及各级管理者有贲任为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包括人力、物力、技术 和财务,以及组织的基础设旅等必要的资源,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和保持。
审核提示
各级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是否提供必要的资源,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得到有效 运行。
7.2 能力
组织应:
- (1)确定在其控制下工作,对组织环境绩效和履行合规义务的能力有影响的人员所需的能力。
- (2)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工作。
- (3)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
- (4)适当时,采取措施以获得所必需的能力,并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理解要点
- (1) 能力是指应用知识和技能实现预期结果的本领。ISO 14001:2015 明确规定对 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人员以及具有环境管理体系职责的人员,包括那些识别和 评价环境因素和合规性义务、为环境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响应紧急情况执行及内部审 核的人员都应具备相应的适应任职的能力。否则,将会影响环境绩效。这些人员包括: 为组织工作的人员(如正式在编人员、临时工作人员、兼取人员等),以及代表组织工作的 人员(如提供产品安裝、维护的供应商,提供服务和工序协作的永包方)。这表明本标准 要求组织在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同时,必须优进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起到拉动供 应商及承包方改善环境缋效的积极作用。
- (2)组织应对具有环境影响的所有岗位人贝,识别和确定培训需求,井建立相应的过 程,对他们实施培训。
- (3)组织应建立有效的培训过程,通过对培训的策划,对照岗位培训需求,确定培训 哪些人员,需要培训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提供所需的培训,如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以 及改进培训的过程。
- (4)组织应采取适当的培训措施,确保为组织工作的人员和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都 能牢固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使有关职能和层次的所有人员充分认识到执行环境方针、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知晓履行规定的环境现责带来的环境效益,以及偏离了要 求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贵,污染预防,从我做起”的氛国。
- (5)凡从事对环境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员都应经过培训,包括新任职的人职培训, 在职人员或更换岗位再培训。对这些人员还应从适当的教育,培训、工作经验或技能等 方面,认定其适任该岗位工作的能力。
实施建议
- (1)组织的管理者应确定为组织工作和代表组织工作的各类岗位人员,特别是行使 环境管理职能的人员及从身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作业人员。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培训,或所需要的能力及经验应予以规定,并采取教育、培训或其他措施,以确保他们在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中,能够胜任所承担的工作。
- (2)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特相关的过程,对识别和分析培训需求、培训过程设计和 策划、培训准备和实施、培训有效性的监视和评价、培训过程的改进,以及应保持的相关 记录作出具体的规定。
- (3)组织应通过培训及其他措施,使所有人员了解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管理体系, 以及与他们工作有关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以增强环境意识、掌握必要的环境 知识和管理技能。
- (4)为了能有效地对代表组织工作的承包方和供方施加环境影响,组织应通过适当 的途径要求承包方和供方能够证实相关的人员具有必要的能力,并接受了适当的培训, 有的组织在供应链管理中将是否贯彻 ISO 14001:2015,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作为选择评 定和控制合格外包方和供方的必要条件。也有的组织通过改进设计和工艺,使承包方和 供方消除重要环境因素或者减少对环境产生重大影晌的程度。这些积极的做法都是值 得提倡的。
审核提示
- (1)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有关培州、提升环境意识和适任能力的过程。
- (2)是否识别或明确了对环境有影啊的各岗位人员的培训需求。
- (3)所有对环境有影啊、特别是可能有重大影响的人员是否都按规定经过相应的培训。
- (4)对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吶的所有人员是否从教育、培训、工作实践经验等几 个方面确认其已具备适任岗位要求的能力。
- (5)组织是否保特与能力和培训相关的文件信息。例如,为满足岗位培训需求所进 行的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的文件信息、对环境可能产生重大影啊的工作人员证实其具备 相应能力的记录。
7.3 意识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意识到:
- (1)环境方针。
- (2)与他们工作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相关的实际或潜在的环境影响。
- (3)他们对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对提高环境绩效的贡献。
- (4)不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未履行组织的合规义务的后果。
理解要点
- (1)环境方针是在组织控制下为组织工作的所有人员环境行为的准则,组织应通过 各种途径,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大家都能正确理解环境方针的含义,从而增强环境意识,落 实在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中。
- (2)所谓环境方针的意识不应意味着需要予以背诵的承诺,或者在组织控制下的工 作人员要有一个文件化的环境方针小册子,而是应意识到组织环境方针的存在.应能理 解环境方针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他们在实现承诺中所起到的作用.
实施建议
组织应通过培训及其他措施,使所有人员了解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管理体系、以 及与他们有关的话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以增强其环境意识,并掌控必要的知识和 技能,
审核提示
在组织控制下的所有人员是否能正确理解环境方针的目的、含义,以及本岗位在实 施环境方针所起的作用.
7.4 沟通
7.4.1 总则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所需的过程,包括:
1. 信息交流的内容,
2. 何时进行信息交流,
3. 与谁进行信息交流,
4. 如何进行信息交流。
策划信息交流过程时,组织应:
- 考虑其合规义务,
- 确保所交流的环境信息与环境管理体系形成的信息一致且真实可信。
组织应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交流做出响应
适当时,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其信息交流的证据。
理解要点
- (1)组织通过沟通能够提供和获得与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包括与其重要环 境因素相关的信息,环境绩效、合规性义务和持缤改进的建议。因此,在环境管理体系运 行中,组织内部之间及组织与外界之间应建立和保持环境信息流转和反馈集道.处置应 及时,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和效率。
- (2)沟通应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使组织内部之间和与組织外部相关方的环境信息 得以及时沟通,組织应建立相关的过程,规定信息沟通的渠道(如互联网、视類、书信或报 告)、方法(如口头或书面),包括外部信息接收、处理、客复、记录和归档等。形成环境信 息管理的闭环系統,
- (3)组织策划环境信息内部和外部沟通过程时,应考虑确保与内部組织结构最适当 的层次和职能间的沟通,就可满足組织与外界的沟通目标,不需要与在組织控制下工作 的每个人沟通,但应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的基本要 求。同时应明确环境信息的类别(内部和外部)、沟通什么、何时沟通、谁负责沟通、采取 什么方式沟通等进行策划,并确保符合組织的合规性义务及信息真实、准确、可靠的基本 要求。
实施建议
- (1)組织应策划建立和实施内部和外部环境信息的沟通过程,对环境信息接收、发 送、分析、处置、记录和反馈作出具体规定,并确保可操作和可检在。
- (2)第划沟通过程应将服行合规性义务及正要环境因素作为优先考虑的序列。
- (3)組织应保持规定沟通过程的文件信息,以及保存沟通证据的文件信息。
审核提示
- (1)组织是否通过策划,建立和实施环境信息内外部沟通的过程。
- (2)组织是否按规定有效实施信息沟通。
- (3)组织是否保持沟通过程和保存沟通证据的文件信息。
7.4.2 内部信息交流
组织应:
- 在其各职能和层次间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信息交流,包括交流环境管理体系的变更。
- 确保其信息交流过程能够促使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对持续改进做出贡献。
理解要点
- (1)组织各职能部门应按策划阶段所规定的内部信息沟通的要求,包括环境管理体 系的变更信息进行内部沟通。
- (2)在内部沟通过程中,组织应采取措施,确保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包括为组 织工作的人员和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都能为持续改进作出贡献。
实施建议
- (1)組织应对内部信息沟通的对象、沟通的主题和内容、采用的沟通方式进行策划. 建立、实施并保持相关的过程。
- (2)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对确保环境管理体系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组织 应选择和确定的沟通方式,以确保信息沟通梁道畅通。例如;互联网、会议、通讯前报或 内部刊物、公共告示栏等方式。
- (3〉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之间沟通的信息,一般可包括但不限于:
- 1)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
- 2)重要环境因素:
- 3)合规性义务:
- 4)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环境职责和权限,以及环境威胁所带来的风險和机会及其应对措施:
- 5)监视和测量环境绩效的结果,
- 6)合规性评价结果:
- 7)内部审核结果:
7.4.3 外部信息交流
组织应按其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的规定及其合规义务的要求,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外部信息交流。
- 理解要点 (1)组织的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策划所规定的外部信息沟通过程,进行环境信息外部 沟通。 (2)外部环境信息可包括接收来自外部的环境信息和组织向外部发送的信息,应策 划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如组织的环境绩效、污染预防、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应急 信息、投诉处置的反馈,以及开发和生产环保型产品等),确定沟通对象、沟通方式、沟通 主题内容、沟通的责任部门等。 (3)组织接收的信息可能会来自相关方,包括:对组织的环境因崇的管理有关的要 求,或对组织实施环境管理方面的总体印象或看法,这些看法可能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 如是负面的情况(如投诉),组织应迅速作出明确的回复,这些投诉的后续分析可为组织 环境管理体系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实施建议 (1)组织应对外部信息沟通的对象、谁负责沟通和沟通的主题和内容,以及采用的沟 通方式进行策划,建立、实施并保持相关的过程,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2)来自外部信息沟通过程应包括:信息接收、登记、受理、分析和处置并反馈。
7.5 文件化信息
7.5.1 总则
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应包括:
-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
- b)组织确定的实现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所必需的文件化信息。
注:不同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复杂程度可能不同,取决于:
- 组织的规模及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 证明服行其合规义务的需要;
- 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互作用;
- 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的能力。
7.5.2 创建和更新
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确保适当的:
- a)标识和说明(例如:标题、日期、作者或参考文件编号);
- b)形式(例如:语言文字、软件版本、图表)和载体(例如;纸质的、电子的);
-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7.5.3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淮要求的文件化信息应予以控制,以确保其:
- a)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均可获得并适用;
- b)得到充分的保护(例如:防止失密、不当使用或完整性受损)。
为了控制文件化信息,组织应进行以下适用的活动:
- 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
- 存储和保护,包括保持易读性;
- 变更的控制(例如:版本控制);
- 保留和处置。
组织应识别其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和运行所需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化信息,适当时,应对其予以控制。
注,“访问”可能指仅允许查阅文件化信息的决定,或可能指允许并授权查阅和更改文件化信息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