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7.3 意识


7.3 意识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知晓:

a)质量方针;

b)相关的质量目标;

c)他们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改进绩效的益处;

d)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

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指员工通过接受来自外部信息刺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驱动员工自觉地认识和实现质量要求。

组织应确保其控制范围内的相关工作人员知晓:

  1. 质量方针所明确的质量方向;
  2. 相关的质量目标,以及实现质量目标的措施;
  3. 他们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改进绩效的益处;
  4. 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

人员范围

组织控制下的相关工作人员可能包括组织现有人员临时人员以及外部供方(如合同方、提供外包服务)的人员,或来自其他相关方的人员

在组织控制下开展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能够证实其对于质量方针,进而对相关的质量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作出贡献的知识和意识。

当在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理解其职责和权限,以及实施相关的措施如何为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作出贡献时,则形成了意识。许多组织通过培训和沟通培育意识,包括质量意识。

意识的证实

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应能通过区分在日常工作中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以及当过程、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约定的规范时,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证实其意识。

这些人员应理解如果质量管理体系出现不合格(例如:返工、返修、顾客不满意、法律后果)时会有何后果。因人员实施的工作不同,创造意识的措施也可能存在差异。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下的人员理解他们通过实施可实现合格输出的工作或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如何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作出贡献,以及哪些活动有助于顾客满意。

意识的强化

组织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的意识来满足标准要求,例如:

  • 通过可接受或者不可接受的结果或产品图片的展览展示来解释期望是什么;

  • 提供相应的培训;

  • 沟通明确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 设计出仅可以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 设计出能明显地隔离不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 明确地沟通如何处理投诉,以及一旦出现严重的不合格趋势时如何进行内部升级处 置的步骤。

各种类型的沟通对于确保提升工作人员意识是重要的,包括举行定期的评审会议、顾客及 供方会议,以收集反馈并确保该反馈让相关方知道。

7.3-1意识乌龟图 7.3-2意识管理流程 7.3-2意识管理流程